孔北华,男,1961年8月,博士、主任医师、山东大学特聘教授(第一层级)、山东大学齐鲁医学杰出名医、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先后担任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妇产科主任、医院副院长和医学院常务副院长。现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妇产科教授,国家重点学科山东大学妇产科学系主任,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学术任职为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妇产科杂志》副总编,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微无创医学专委会加速康复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执业医师考试临床医学命审题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学会妇科肿瘤分会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学会妇产科学会名誉主任委员,《现代妇产科进展》杂志主编。
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卫生系统杰出学科带头人,山东省医学领军人才,山东省教学名师,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主要致力于妇科肿瘤临床诊治及分子生物学研究。共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详细内容

论著

  • 血清CA125、HE4联合BRCA基因突变状态可用于预测晚期卵巢癌患者间歇性卵巢肿瘤细胞减灭术R0切除

    杨雨琴;赵明睿;聂祥琳;张林;袁琳;程文俊;

    目的:建立新辅助化疗联合间歇性卵巢肿瘤细胞减灭术(NACT-IDS)的晚期卵巢癌R0切除预测模型。方法:收集2010年至2024年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行NACT-IDS治疗的327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患者临床病理资料与R0切除率的关系。根据术前CA125、HE4及BRCA基因突变状态构建诺莫图,以预测能否达到R0切除。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新辅助化疗次数增加,KELIM≥1,术前CA125<137U/mL、HE4<116pmol/L、CA72-4<2.63U/mL,BRCA突变是手术达到R0切除的有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CA125<137U/mL(OR=0.247,95%CI:0.083~0.738,P=0.012)、HE4<116pmol/L(OR=0.348,95%CI:0.135~0.905,P=0.031)、BRCA突变(OR=4.411,95%CI:1.522~12.784,P=0.006)的患者更利于手术达到R0切除。联合这3个指标预测手术R0切除的AUC为0.776(95%CI:0.692~0.860,P<0.001),敏感性73.40%,特异性66.70%。结论:术前CA125、HE4及BRCA基因突变状态在预测NACT-IDS达到R0切除上具有价值。

    2025年10期 v.34 721-7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K]
    [阅读次数:25 ] |[下载次数:129 ] |[引用频次:0 ]
  • 子宫内膜癌p53abn分子亚型列线图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任晓琛;姜洁;

    目的:构建子宫内膜癌(EC)p53异常型(p53abn)分子亚型的列线图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回顾性纳入2021年1月至2024年12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收治的433例EC患者,基于分子分型检测结果分为p53abn组与非p53abn组(含POLEmut/MMRd/NSMP亚型),按时间截点划分为训练集(284例)与验证集(149例)。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独立预测因子,建立列线图模型并评估其性能: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区分度,校准曲线评估校准度,决策曲线分析(DCA)量化临床效用,并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结果:对训练集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6岁(OR=11.23,95%CI:4.029~31.306)、NLR≥2.78(OR=16.743,95%CI:6.286~44.594)、PROGRP≥45.19(OR=6.503,95%CI:2.507~16.864)、Ferr≥84.26(OR=3.363,95%CI:1.324~8.546)、分化程度(中分化:OR=0.091,95%CI:0.028~0.289;高分化:OR=0.039,95%CI:0.010~0.147)是p53abn亚型的独立预测因子(均P<0.001)。该列线图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AUC均为0.964,校准曲线显示预测风险与实际风险高度一致,具有良好的校准能力和临床净获益。结论:本研究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可能为子宫内膜癌p53abn分子亚型的个体化预测及临床决策提供可靠工具。

    2025年10期 v.34 727-732+7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K]
    [阅读次数:17 ] |[下载次数:73 ] |[引用频次:0 ]
  • 基于小鼠宫颈癌模型的HPV16 E6抗原肽负载树突状细胞治疗效果评价

    古丽巴努·穆海麦提;阿比丹·吐尔汗;韩莉莉;玛依努尔·尼牙孜;

    目的:建立宫颈癌小鼠模型,探讨负载HPV16 E6抗原肽的树突状细胞(DC)的肿瘤抑制效果及免疫应答反应。方法:选取6~8周龄的健康C57BL/6雌性小鼠,通过皮下注射TC-1细胞的方法建立宫颈癌模型,待肿瘤长至15mm时,将小鼠平均分成3组:control组、DC组、DC+Peptide组。比较各组肿瘤面积,绘制肿瘤生长曲线。从小鼠的脾脏分离出淋巴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Treg(CD4~+CD25~+Foxp3~+)、IFN-γ表达情况。结果:DC+Peptide组肿瘤面积及重量均显著低于control组及DC组。小鼠脾组织中DC+Peptide组的CD4~+IFN-γ、CD8~+IFN-γ表达量显著高于control组、DC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C+Peptide组Treg数量显著低于control组及DC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负载HPV16 E6突变抗原肽的DC细胞,能有效激活小鼠T淋巴细胞,引发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反应,从而抑制肿瘤生长。

    2025年10期 v.34 733-7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
    [阅读次数:13 ] |[下载次数:61 ] |[引用频次:0 ]
  • 剖宫产术后恶心呕吐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及验证

    黄一汝;林海燕;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恶心呕吐的影响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并验证其有效性。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2023年6月至10月于温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行剖宫产术的487例产妇做为建模组,选取2023年11月至12月行剖宫产术的224例产妇为外部验证组。根据术后24h是否发生恶心呕吐分为发生组和未发生组,比较两组资料,利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剖宫产术后恶心呕吐的影响因素,根据结果建立预测模型并绘制列线图,通过区分度(Discrimination)、一致性(Calibration)、临床有用性(Clinical Utility),验证该模型的预测效果。结果:剖宫产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为20.12%。多因素分析显示,妊娠期恶心呕吐评分≥7分(OR=1.782,95%CI:1.032~3.077,P=0.038)、剖宫产术后恶心呕吐史(OR=5.574,95%CI:1.413~21.983,P=0.014)、妊娠期晕动症(OR=3.381,95%CI:1.837~6.222,P<0.001)、术中恶心呕吐(OR=5.863,95%CI:3.368~10.206,P<0.001)是剖宫产术后恶心呕吐的危险因素,术前禁食(OR=0.184,95%CI:0.065~0.521,P=0.001)、术中使用昂丹司琼4mg(OR=0.312,95%CI:0.143~0.684,P=0.04)、术后使用镇痛泵(OR=0.512,95%CI:0.286~0.918,P=0.025)是剖宫产术后恶心呕吐的保护因素。建模组验证结果显示AUC为0.854,模型区分度较好;Hosmer-Lemeshow检验:P=0.497>0.05,模型校准度较好。内部验证采用Bootstrap自抽样法,结果显示AUC=0.845,Hosmer-Lemeshow检验:P=0.3605>0.05。外部验证结果显示AUC=0.860;Hosmer-Lemeshow检验:P=0.10>0.05。结论:本研究中构建的预测模型对剖宫产术后恶心呕吐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

    2025年10期 v.34 738-7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K]
    [阅读次数:10 ] |[下载次数:123 ] |[引用频次:0 ]
  • 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病率及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陆春红;余丽金;杜阳云;

    目的:汇总和综合现有文献,探讨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患病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CNKI)、万方等数据库。研究包括随机对照试验(RCT)、前瞻性或回顾性队列研究,以及针对发生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并报告至少一个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纳入合格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及数据提取,应用Stata 15.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18项研究,其中13项研究报告了孕妇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患病率,共涉及5495572例孕妇,患病率为0.03(95%CI:0.02~0.03)。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孕产妇(OR=1.51,95%CI:0.99~2.30)、高血压(OR=2.53,95%CI:1.85~3.46)、多胎妊娠(OR=2.46,95%CI:1.85~3.27)、初产(OR=0.89,95%CI:0.40~2.00)、产程延长(OR=3.09,95%CI:1.82~5.23)、巨大儿(OR=1.66,95%CI:1.14~2.41)、胎盘异常(OR=5.56,95%CI:3.02~10.20)、剖宫产(OR=1.51,95%CI:0.68~3.36)、催产素使用(OR=1.43,95%CI:1.15~1.78)、镇痛(OR=1.01,95%CI:0.52~1.97)。结论:高血压、多胎妊娠、产程延长、巨大儿、胎盘异常、催产素使用等可能是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提示在临床管理中应关注上述高危因素,合理评估风险,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以减少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发生并改善围产结局。

    2025年10期 v.34 746-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1K]
    [阅读次数:11 ] |[下载次数:238 ] |[引用频次:0 ]
  • 肺癌宫颈转移的临床特征与诊疗分析

    吴嘉雯;廖梓韵;陈钰;钟碧婷;张艺;欧阳振波;

    目的:通过系统的文献回顾,分析肺癌宫颈转移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方法:在PubMed、万方及中国知网数据库中进行系统的文献检索,遴选出关于肺癌宫颈转移的病例,总结其临床特征、诊断方法及治疗预后。结果:共纳入14篇文献,共14例患者,患者中位年龄62岁(41~76岁);肺腺癌占100%(14/14),多处于Ⅲ期和Ⅳ期(91.7%)。主要症状为阴道流血或异常分泌物(71.4%)。诊断依赖病理、免疫组化(TTF-1阳性率100%、CK7阳性率92.9%)及分子检测。治疗以全身化疗(28.6%)和靶向治疗(35.7%)为主,手术及放疗仅用于姑息治疗。靶向药物(吉非替尼、奥希替尼)可显著缓解症状,但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仅8个月。结论:对于女性肺癌患者合并妇科症状时,需高度警惕宫颈转移可能,病理联合分子检测可优化诊断,个体化靶向治疗或可改善预后。

    2025年10期 v.34 751-753+7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阅读次数:7 ] |[下载次数:60 ] |[引用频次:0 ]
  • 输卵管积水及其手术对体外受精中卵母细胞和胚胎质量的影响

    张淑蕾;王秋敏;杜彦博;颜磊;

    目的:探讨输卵管积水本身以及输卵管积水手术对体外受精(IVF)及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中卵子及胚胎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22年6月于山东大学附属生殖医院以IVF或ICSI方式行助孕治疗的第一个取卵周期(或输卵管积水患者手术处理输卵管积水前后最近的一次取卵周期)患者的资料,倾向性评分匹配(PSM)后输卵管积水组和对照组各1642例,根据输卵管积水是否在取卵前处理,将输卵管积水组进一步分为先取卵组(1247例)和先手术组(395例),PSM后先取卵组394例、先手术组395例。结果:输卵管积水组的窦卵泡计数(AFC)、抗米勒氏管激素(AMH)低于对照组,基础FSH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卵管积水组在控制性超促排卵(COH)过程中所需的促性腺激素(Gn)启动量、Gn总量、促排卵时间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输卵管积水组的MⅡ卵母细胞率、卵裂率、D3优质胚胎率、优质囊胚率显著降低(P<0.05);在单侧输卵管积水患者中,非积水侧的AFC明显大于积水侧(P<0.05);先手术组的AFC明显大于先取卵组(P<0.05),在COH过程中,先取卵组所需的Gn总量明显多于先手术组(P<0.05);HCG扳机日,先手术组的HCG日直径≥14mm卵泡数、E_2水平、子宫内膜厚度明显高于先取卵组(P<0.05)。先手术组的获卵数显著高于先取卵组(P<0.05),但先手术组的MⅡ卵母细胞率、正常受精率、囊胚形成率低于先取卵组(P<0.05)。结论:输卵管积水本身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卵巢储备功能、卵母细胞和胚胎质量,IVF取卵术前手术治疗输卵管积水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COH过程中的卵巢反应性,但先手术可能降低MⅡ卵母细胞率、正常受精率、囊胚形成率。

    2025年10期 v.34 754-7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阅读次数:12 ] |[下载次数:34 ] |[引用频次:0 ]
  • 宫颈神经内分泌癌术后预后因素及辅助治疗的探索

    沈法权;邵如玉;姚德生;

    目的:探讨宫颈神经内分泌癌(NECC)患者的预后因素及术后治疗方案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4年3月至2024年3月的88例NECC手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通过Kaplan-Meier法分析患者的总体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识别预后相关的独立因素,并比较不同治疗方式的效果。结果:88例NECC患者中,中位OS为23.0个月,中位PFS为15.0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分期、脉管癌栓、淋巴结转移和肿瘤直径均显著影响患者的OS和PFS(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脉管癌栓是OS和PF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P<0.05),术后辅助化疗为独立保护因素(P<0.05),接受EP方案患者中位OS和PFS均较接受TP、VAC方案的患者长(P>0.05),且化疗4程及以上患者的5年OS和PFS优于化疗4程以下患者(P<0.05)。结论:NECC患者的预后较差,尤其是存在脉管癌栓者。术后辅助化疗能显著改善预后,EP方案可能为最佳方案,免疫靶向治疗对NECC可能有效,未来需进一步研究以优化NECC的治疗方案。

    2025年10期 v.34 762-767+7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阅读次数:6 ] |[下载次数:16 ] |[引用频次:0 ]

短篇论著

  • 经阴道盆底重建术与腹腔镜骶骨固定术在盆腔脏器脱垂治疗中的对比研究

    孙佳欣;雷红艳;周晓宇;王永周;

    目的:比较经阴道盆底重建术与腹腔镜骶骨固定术两种术式治疗盆腔脏器脱垂(POP)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7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妇科行上述术式的患者共110例,按术式分为阴道组(行经阴道盆底重建术,62例)和腹腔镜组(行腹腔镜骶骨固定术,4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脱垂程度、手术时间、术后留置尿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前和术后6月POP-Q评分、盆底功能障碍问卷(PFDI-20)评分及盆底障碍影响简易问卷(PFIQ-7)评分。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绝经年龄、孕次、经阴道产次、体质量指数(BMI)、脱垂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留置尿管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短于腹腔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及术后6月的POP-Q评分、PFIQ-7评分、PFDI-20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内术后6月POP-Q评分、PFIQ-7评分、PFDI-20评分均优于术前(P<0.001)。术后6月,阴道组出现5例疼痛、10例张力性尿失禁,腹腔镜组出现8例疼痛、13例张力性尿失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阴道盆底重建术与腹腔镜骶骨固定术治疗POP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相当,两种术式均能将盆腔脱垂的脏器恢复至相对正常的解剖位置,缓解脱垂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临床实用性高,但经阴道盆底重建术患者手术时间更短,术后恢复更快,术后留置尿管时间、住院时间更短,更具优势。

    2025年10期 v.34 768-7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阅读次数:6 ] |[下载次数:57 ] |[引用频次:0 ]
  • 宫颈钳夹术联合腹部子宫加压包扎法在阴道分娩产后出血中的应用

    瞿琳;殷茵;殷婷婷;杨玥;丁炜炜;周欣;

    目的:探讨卵圆钳钳夹子宫颈联合腹部子宫加压包扎对宫缩乏力型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临床研究方法将2023年1月至2024年12月于江苏省人民医院阴道分娩后因子宫收缩乏力导致产后出血的44例患者纳入研究,使用宫颈钳夹联合沙袋与腹带经腹对子宫加压包扎,观察此法对产后出血的治疗效果及近远期并发症。结果:采用宫颈钳夹术联合子宫加压包扎法后止血起效时间(12.10±6.99)min,钳夹期间阴道出血量(71.52±42.19)mL,取出卵圆钳至产后24h内阴道出血量(118.86±66.01)mL;产后24h阴道出血总量(862.86±237.05)mL;输血率18.18%(8/44)。难治性产后出血治疗有效率97.73%,其中显效占59.09%(26/44),有效占38.64%(17/44),无效1例;无子宫切除病例。住院期间,无失血性休克、产后发热等并发症;无产褥感染及晚期产后出血;产后42d宫颈形态正常,超声检查子宫大小及内膜均正常,无贫血病例。结论:针对阴道分娩后宫缩乏力型产后出血,宫颈钳夹术联合腹部子宫加压包扎法是一种简便易行且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

    2025年10期 v.34 774-7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阅读次数:8 ] |[下载次数:49 ] |[引用频次:0 ]

综述

  • 外泌体microRNA在卵巢癌中的研究进展

    范旭泽;黄武;鲍洢婷;罗序楷;张敏;韩浩琦;袁蕾;

    卵巢癌作为预后较差、易复发且病死率较高的妇科恶性肿瘤,其早期诊断与治疗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外泌体为直径约30至200nm的细胞外囊泡,由多种细胞分泌并释放至体液中,在细胞间物质交换与信息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对肿瘤进展具有显著影响。miRNA作为外泌体的组成部分之一,借助外泌体包裹和运输至靶细胞,在肿瘤细胞的增殖、分化及转移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将综述卵巢癌中外泌体MiRNA的研究进展,探讨其不同的作用机制,并分析其作为新型生物学标志物的应用前景,以期为该领域的未来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2025年10期 v.34 778-7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阅读次数:12 ] |[下载次数:276 ] |[引用频次:0 ]
  • 放射治疗致卵巢早衰的机制研究及其防治策略进展

    王新茹;王蓉;李淑萍;

    癌症生存率的提升使治疗相关的远期并发症日益受到关注。放射治疗(放疗)是导致女性癌症幸存者发生卵巢早衰(POF)的主要医源性因素之一,严重影响其生育能力、内分泌健康及生活质量。本文系统综述放疗诱导POF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包括卵泡放射敏感性、DNA损伤修复障碍、信号通路异常等。同时,评述现有的生育力保护与POF防治策略,旨在为优化肿瘤治疗与维护女性生殖内分泌健康提供依据。

    2025年10期 v.34 784-7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阅读次数:8 ] |[下载次数:64 ] |[引用频次:0 ]
  • 血管内球囊封堵术在前置胎盘并胎盘植入中的临床应用:技术优化与围术期管理策略

    周小燕;蒋庆源;

    前置胎盘并胎盘植入是产科严重并发症,导致围产期子宫切除、孕产妇死亡等严重不良结局;减少术中出血、降低子宫切除率是产科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治疗方法面临产科严重出血风险。血管内球囊封堵术通过阻断子宫血流,可有效减少围术期出血和输血需求,降低子宫切除率,使母婴受益。临床应用中通过技术优化和加强围术期管理,可进一步提升手术安全性和改善母婴结局。本文综述该技术在临床的应用现状、技术优化及围术期管理策略。

    2025年10期 v.34 787-790+7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阅读次数:9 ] |[下载次数:20 ] |[引用频次:0 ]
  • 孕产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管理研究进展

    陈文增;江莉;

    妊娠期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产科一种较少见但严重危害母儿健康的疾病。其发病率低,但病情进展快,如治疗不及时,母儿死亡率极高。因此,临床医生充分认识妊娠期间DKA临床特点以及对孕妇和胎儿的危害,掌握DKA孕产期的管理方法、重视孕期DKA的防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DKA的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发病诱因、临床诊治和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妊娠期间DKA的孕产期管理提供参考。

    2025年10期 v.34 791-7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阅读次数:7 ] |[下载次数:119 ] |[引用频次:0 ]
  • HR-HPV介导子宫颈上皮内瘤变免疫逃逸的分子机制研究

    韩雅瑞;张凡;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是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发生的确定性因素。其核心机制为病毒通过复杂的逃逸机制逃避宿主免疫清除,导致HR-HPV持续感染,进而引发宫颈上皮疣状增生,并逐步发展为CIN甚至浸润性宫颈癌。HR-HPV通过编码多种早期蛋白(E5、E6、E7等)靶向宿主免疫的关键环节,包括病毒抗原的低表达、表观遗传学调节、阻滞宿主细胞的抗原呈递、抑制干扰素信号通路、形成免疫抑制性微环境等多种途径削弱机体免疫应答。本文就HR-HPV感染后导致的免疫逃逸相关分子机制进行综述。

    2025年10期 v.34 796-8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阅读次数:10 ] |[下载次数:66 ] |[引用频次:0 ]
  • 下载本期数据